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通知公告
聚焦两会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聚焦两会
发动“中国创造”的强大引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作者: | 时间:2017-03-14 13:45:12 | 人气:

  我国第一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升空、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启用、“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我国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隐形战斗机“歼20”亮相航展……在科技界小组讨论中,委员们一一列举去年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高大上”成就,点燃了会场的热烈氛围。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近两年的热词。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相继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做好顶层设计,抢占未来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

  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要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同时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

  这也体现在国土资源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的战略中。在去年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就明确提出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土资源改革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三深一土”战略科技问题,抢占未来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

  创新不仅关乎科技本身,更关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张宁说:“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提高,才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持久的动力,无论是进行供给侧改革,还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不是在靠人力、靠资源,而是在靠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强化创新引领”。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2%,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这一组数据令人振奋。然而要从科技大国迈入科技强国的行列,并非一步之遥。要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设科技强国,不仅要将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意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了科技创新战略蓝图: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委员们对此信心满怀。

  保护人才,让科技人员不再为杂事分心劳神

  “科研项目孵化期间,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含苞待放时,一些人心思活了,外面的围猎也开始了。等到瓜熟蒂落时,一定有人要跑。怎么才能让科技人员不跑?”全国政协委员、东方电气集团原董事长王计提出科技人才流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计去年提交了相关方案,希望“承认智力劳动是一种资本,建立多元的股权激励方式,让科技人员获得更多稳定感和获得感”。

  让科研人员不再为分享成果的事分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科技体制改革才是为科学技术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力的决定因素。”张宁说,“科技体制改革,无论是让科技人员带薪留职、技术入股,还是出国深造,各项举措都是在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只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们才会有更多世界性创造、前沿性研究、应用性突破。”

  科技创新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和保障科学家自由探索,打破束缚人才的条条框框,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然而,在当前实施的人才战略中,也出现了一些“帽子工程”。全国政协委员王向朝在实地调研之后了解到,各级各地制定的很多人才计划和学者称号定位重叠,成为“帽子工程”。“帽子”的光环被过度放大,与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已背离了人才计划的初衷,造成科技资源过度集中,单位之间恶性竞争,助长了学术界的浮躁风气。

  王向朝建议:“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完善人才评选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机制;建立地方政府科研经费统一申报平台,避免重复资助,提高利用效率。”

  青年创新人才是未来的希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就人才计划改革建议,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为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创新活力。

  同时,一些委员建议,科技工作者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发挥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中。

  成果转化,打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我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仍旧不高,需要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解决这样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指出。我国虽然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但总体上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转化率。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之路的一大障碍,当务之急要迅速扭转这一局面。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活动转变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从整个创新价值链来看,其表现为周期长、综合程度高,具体推动工作仍然艰难。主要是周期长、投入大、难度高。”全国政协委员黄伟光道出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难题。他建议,加大科学知识丰富、具有技术背景、精通工程化、产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批真正懂科学、懂技术、懂金融、懂工程、懂商务、懂市场的专业转移转化机构;打破所有制壁垒,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学联合成立研究机构,改以往的“接收成果”为“联合孵化”,让成果孵化前移至实验室后期。

  今年,刘长庚提交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的提案,建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要实现投入合理、激励充分、信息对称、机制顺畅,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无缝对接,形成科技与经济高度融合的创新新格局。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在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依靠科技创新脱颖而出。

  “我们科技工作者有幸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全国政协委员、物理学家潘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