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新闻资讯
省部要闻
要闻
基层动态
重点资讯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行业动态
媒体报道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省部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省部要闻
陕西“十四五”路线图
来源: 当代陕西 | 作者: | 时间:2021-01-12 16:21:21 | 人气: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我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学习贯彻,准确把握形势任务,清醒认识差距不足,辩证看待机遇挑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主题、高品质生活成为主要发展目标。对陕西来说,我们既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又要看到我省在人才、资源、区位、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优势,还要看到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爬坡过坎期,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追赶超越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歇。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落实得好不好,决定“十四五”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11月3日至22日,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等省级领导带领各市(区)、相关厅局、中央驻陕和省级媒体负责人,跨度3周时间,聚焦“看大不看小、看高不看低、看新不看旧、看实不看虚”,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开展了高规格、大规模、多形式的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之所以下这么大决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快发展,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红绿灯”“指挥棒”贯穿到干项目、搞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变成决策前置条件,成为行动自觉。要全方位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坚决改变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外延扩张的做法,谋划项目、招商引资必须注重科技含量。要把协调作为提升整体实力的着力点,推进区域协调,抓好城乡协调,注重产业、行业协调。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刚性约束,坚决摒弃那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开放的眼界、思维和心态,不仅要面向国外开放,还必须搞好省内各市(区)之间的开放、面向兄弟省份的开放。要加强共建、共治、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秦百姓。

  ——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陕西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怎么看、怎么干。我们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绝不搞自我小循环、封闭单循环。要瞄准国内市场,既看到东部发达省份转向深耕国内市场带来的“同台竞技”压力,也看到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用好国家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经济更好发展。要立足地处我国地理版图中心和向西开放前沿的区位条件,积极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改变出口产品、外贸企业、海外市场“三集中”状况。无论是在国内市场上赢得优势,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前提都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供给,更好适配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陕西看,我省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关键时期,处在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重的阶段。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还是解决内部发展问题,都需要我们厚植创新思维,推进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政府创优,最大限度挖掘创新潜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集中力量搞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发展“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瞄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空间技术、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坚持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高水平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吸引国内外机构在陕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形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先导区和全国科技创新增长极。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新创业生态。要健全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鼓励高校、企业建立“一院一所”模式,以西部创新港、翱翔小镇等为核心,发展“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型创新创业体系,打造“双创”升级版。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价值评估机制,培育技术交易市场,为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创造良好条件,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实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和科研经费“包干制”等制度,推进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等一体化配置。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行业标准和核心技术控制力,提升产业链企业聚集能力,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打通科研人员迈向企业家的通道,激励科研人员直接领办创新型企业;支持传统领域企业家购买创新成果、收购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创新型企业家、办好创新型企业。要建立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持续推进机制和全程孵化体系,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强化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应用人才队伍建设,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要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落实在陕院士服务保障政策。要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构建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构建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推动陕西经济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

  当前,欠发达仍然是陕西的基本省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陕西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打造与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相适应的经济体系,陕西高质量发展才有基本依托。我们必须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关键是先进制造业。我省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有较好基础,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一企一链”集群模式,精准对接上下游、产供销需求,构建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努力实现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形成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铝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

  ——要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能源化工产业是我省工业的重要支撑。要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配套装备制造业延伸、向下游增值产业延伸、向现代服务业延伸,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要推动煤化工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加强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高石油采收率、煤炭回采率,坚持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推进就地深度转化,拓展油气多元化利用途径,延伸发展下游深加工和终端应用产品,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要高水平建设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是我省发展的一大短板,要坚持跨界融合、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要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金融、物流、商务会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元化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养老、家政物业、商贸服务、体育健身等产业发展,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要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要加快数字陕西建设。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要以新基建为支撑,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要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发展面向汽车制造、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网络视听等行业应用场景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培育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增长点。要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智慧社会建设,率先推进教育、医疗领域数字化,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新格局蕴含新机遇,更提出新要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陕西的重要使命,也是我省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关键之举,为我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40多年来,陕西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得益于全省上下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会点,陕西如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如何抵达梦想彼岸?新征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把握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建立新功业,关键在于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当前,开放不足依然是制约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提高站位,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多年前,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改革。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加强改革事项谋划,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强化评估问效,特别是要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一批牵引性大、穿透力强、精准度高的改革举措切实落地,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红利真正释放出来。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搞好企业改革,让每一个国民经济“细胞”充满生机与活力;抓好“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改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改革、促进发展。随着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一条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正在脚下延伸——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正式揭牌,截至10月底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居全国第一,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7.2%……展望未来,我们要保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锐气,紧紧抓住机遇,涵养开放胸襟,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畅通内外经济循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要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合理流动、高效配置;着力稳外贸稳外资,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用好出口退税等政策工具,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全会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调结构、优布局、促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绿色循环、三产融合、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的思路,做大做强以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为代表的“3+X”特色现代农业,打造富硒食品、茶叶、中药材、小杂粮、魔芋、食用菌等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形成若干规模化气候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和集中产区。要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现代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乡村经济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革是重要法宝。必须以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就我省而言,就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农业农村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至关重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要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省要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完善后续产业带贫益贫机制,高质量实施消费扶贫,加强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和基础设施管护,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促进扶贫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促进政策并轨、机制融合、产业升级、力量统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是工作重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痛点。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省推进乡村建设,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优化村庄功能布局,提高镇村建设管理水平。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水、电、路、气、信等建设,强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山清水秀、宜业宜游的美丽宜居乡村。要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陕西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狠抓生态环境整治,努力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三秦大地主色调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不过,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仍属于欠发达省份,生态建设瓶颈较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与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再次强调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好转,要求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下气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我们要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进一步,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要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痛定思痛,警钟长鸣,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我们要牢记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殷殷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守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秦岭大保护原则,强化工作措施,完善政策体系,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持续抓好突出问题整治,在整治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上持续用力,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加快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严格产业准入、完善监管方式、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管护水平。

  ——要切实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在陕西,减少入黄泥沙的关键在陕西。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污染治理,严格执行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狠抓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抓好水土保持,深入实施天然林防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湿地保护恢复等工程;加强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优化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要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做好重点工作。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注重方式方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禁“一刀切”。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在蓝天保卫战方面,要坚持铁腕治霾,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碧水保卫战方面,要加强水体治理,实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确保汉丹江水质优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要搞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强固体废物整治工作,最大限度把固体废物“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牢固树立集约发展、节约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着眼生态文明,强化弱项,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和环保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坚决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对散煤、散乱污企业出现的反弹现象要高度警惕。要推动消费方式转型,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这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省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绕不开的重大课题。同时,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间收入分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比较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协调发展来推进。没有发展的整体协调,就难以实现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围绕省委全会的工作部署,我们要抓住用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机遇,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重点,统筹区域联动协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建立健全“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要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推动空间治理由指标管控向质量管控和功能管控转变。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机制,探索构建以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空间治理体系。

  ——要推动关中陕北陕南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从目前看,我省实施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都是有针对性的,是符合实际的。下一步,要坚持这一思路,关中以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强协同创新,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陕北以能源革命为引领,推进综合能源发展,建设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能化装备制造基地;陕南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要深化“一市一策”,立足各市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定位,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各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要加强区际开放合作,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积极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加强与京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积极参与分工协作,承接产业转移。

  ——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出了重要部署。陕西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完善“一群四带”城镇化体系,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成渝城市群协同联动。要强化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同时培育壮大沿汉江、沿黄河、沿长城、沿包茂高速城镇带,增加中小城市数量,发展特色小(城)镇,形成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载体。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建全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县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陕西要扎实推进“一县一策”“一园一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要加快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县域产业园区,提高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引导产业集约节约发展。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影响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是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远景目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必须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我省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全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奋斗拼搏的干劲、振奋了全省上下一往无前的精神。实践证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将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奋进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扎实做好延安精神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深入领会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净化政治生态;积极传承“西迁精神”,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信念。要深化“厚德陕西”“诚信陕西”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守护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要弘扬革命文化,深入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支持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快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加强黄帝陵、延安宝塔、秦岭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标识保护。要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加快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改造提升,加强汉长安城、古芮国、石峁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守护好兵马俑、大雁塔等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推动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推动文化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引导激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抓好重大历史节点和现实题材创作,进一步做强“陕西戏剧”“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等文化品牌。要强化文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引领时代、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多具有陕西特色、中国精神的文艺精品。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与科技、金融有机结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打响区域文化产业带、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品牌,打造传承中华文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要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做强“国风秦韵”“丝绸之路万里行”和文物外展等外宣品牌,提升陕西文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干出高品质生活新气象

  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高品质生活,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各方面美好需要得到满足的生活,是有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好教育、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社会保障、更舒适居住条件、更优美环境的生活。我们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升全省发展整体水平为目标,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干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干出高品质生活新气象。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民生之源,腰包鼓不起来,生活品质就高不起来。要下决心下气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问题,围绕工资性、转移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逐方面进行梳理,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对农民要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好外出务工;对城镇职工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保障劳动所得;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对机关干部要兑现合法合规的津贴补贴;对灵活就业人员要完善社保政策,消除其后顾之忧。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出行、物业管理等,与群众生活品质息息相关,要聚焦这些领域突出问题,一条一条研究,把握好优先顺序,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下气力加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长安医学”传承创新,做大做强“秦药”品牌,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共同富裕的基础打得更牢、底色擦得更亮。

  ——营造绿色宜居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让群众尽享生态之美。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强化黄河排污口管控,继续推进渭河、汉江、丹江、延河等河湖综合整治,搞好水源地保护。要下气力搞好大气污染防治,既立足当前,落实落细减煤等措施,又着眼长远,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要搞好城乡绿化工作,以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让群众生活环境更舒适更优美。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应有之义。要依托我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资源,发挥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众多的优势,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在文化感知中滋养心灵、陶冶情操。要进一步做强“陕西戏剧”“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培育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业态,更好满足三秦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三秦人民精神力量。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大休闲步道、体育设施、运动场地建设力度,发展体育健身产业,让更多群众通过运动强健体魄、锻炼意志、享受生活。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要。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要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利保障渠道,规范行政执法,公正文明司法,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办理、每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