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新闻资讯
省部要闻
要闻
基层动态
重点资讯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行业动态
媒体报道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中国自然资源报:闭环管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杨旋 | 时间:2021-11-24 09:43:34 | 人气:

  今年汛期,陕西省罕见地遭遇了22轮暴雨,降雨量刷新历史同期纪录。受此影响,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436起,数量居近10年第二位,但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低于近10年平均值,全省累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1起,避免了1186人伤亡。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薛建兴告诉记者,今年汛期,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紧扣地灾防治关键环节,摸索形成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布预警、果断撤离”16字地灾防治策略,初步实现了汛期地灾防治全链条闭环管理,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发现隐患——“空天地”一体化调查精准识别地灾隐患

  “陕西省由北向南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陕南秦巴山区三大地貌单元,三个区域地灾各有不同属性特征。”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处处长周新民介绍说,尤其是陕南地区山高谷深,地灾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突发性等特征。

  系统掌握地灾隐患风险底数,客观评价风险动态变化,是地灾防治的首要环节。对此,陕西省初步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地灾隐患多尺度调查工作体系,下大力气解决“隐患风险在哪里”的问题。

  “空”是统筹部署全省范围的遥感数据综合解译和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形变反演等工作,以识别疑似地灾隐患;“天”是利用无人机航拍和激光雷达对重点区域进行全方位精细扫描,确保锁定地灾隐患;“地”是对降雨集中区域和重点地段开展雨前、雨中、雨后巡查排查,利用专业的平战结合队伍进行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并核查地灾隐患。

  “通过识别、锁定、核查隐患三步走,有效提升了对高山峡谷等复杂地貌地区的地灾隐患识别水平。”周新民说。

  2019年,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成立。以此为契机,陕西省组建了省级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全面推动综合遥感技术在地灾隐患识别中的应用。

  “我们通过综合采用‘光学﹢InSAR’进行形态、形变和形势的‘三形’提取与判别,来获取疑似地灾隐患图斑。”地灾隐患识别中心总工程师张文龙介绍说,目前已经完成全省3年的InSAR形变反演数据及光学遥感解译工作,并对汉中、商洛两个试点市的形变图斑开展了野外核查验证,共圈定地灾隐患159处,其中39处列入在册地灾隐患点数据库,另外120处纳入地灾隐患识别数据库进行持续监测。

  在做好地灾隐患点识别工作的同时,陕西省高度重视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目前已完成全省1∶5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初步圈定了超过3万个地灾风险区。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全力摸清地灾风险隐患家底。”周新民表示,“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将继续加大综合遥感识别的投入力度,形成常态化地灾风险隐患识别工作机制,强化重点城镇(乡镇)1∶1万地灾风险精细化调查,建成省、市、县地灾风险区划“一张图”。

  监测隐患——“人防﹢技防”无死角盯紧地灾隐患

  “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石上,覆盖着陕南特有的松散碎石土,一旦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呈频发、突发态势。这样的地质地貌,俗称‘易滑体质’。”

  站在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道艾家湾滑坡体上,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室副主任张新宇告诉记者,陕南安康、商洛、汉中3市山大谷深,百姓大多住得高且分散,像今年这种雨情,仅依靠人防,难度太大。

  今年汛前,按照自然资源部的部署,陕西省共在8市36个县、区部署了1685个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对重点地区地灾隐患点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

  “虽然今年防灾压力重于往年,但得益于提前安装到位的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发挥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尤其是山区的防灾能力。”张新宇介绍,依靠低成本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设备、裂缝监测仪、雨量计、土壤含水率仪、加速度计、倾斜仪等普适型监测预警仪器,陕西省在今年汛期经受住了一轮又一轮的暴雨考验。

  为充分发挥地灾监测设备的作用,今年9月,陕西厅专门制定了《陕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技术要求》,落实了“省市指导、县局主体、地勘单位及设备厂商运维”的责任体系,明确了地灾信息处置工作流程,确保了普适性监测设备示范工程有效运行。

  群测群防体系同样是基层防灾减灾的重要抓手。今年汛期,陕西省通过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防灾监管责任体系,对全省9880处地灾隐患点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100%全覆盖抽查,确保每个地灾隐患点“镇有包抓领导、村有责任人、点有监测人”,有效提高了基层的地灾防范能力。

  今年54岁的群测群防员吕福盈说,很少见过今年这么大的雨。进入8月,头顶的天仿佛漏了一样,雨就没停过,多处道路塌方,好几次他都是陪着技术员爬上山坡。10月7日,收到报警短信后,他立即赶往负责的滑坡点。果然,坡面上出现了几处裂缝,架着GNSS设备的柱子也歪了,他立即拍照并拨通了村委会主任的电话。一个小时后,受威胁的旬阳市城关镇颜坡村七组的8户24名居民全部转移,无一人伤亡。

  在今年汛期防灾减灾工作中,陕西各地通过建立“人防﹢技防”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群测群防员与监测预警设备密切配合,做到了“双重保险”,发挥出“1﹢1> 2”的作用。

  发布预警——点面结合织牢地灾预警网络

  “监测设备可是立了大功了!”

  站在老工行家属院滑坡体的上端,旬阳市城关镇老城社区党委书记李兵回想起那个晚上,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8月29日凌晨3点多,监测设备发出报警,我们所有社区干部连背带抱,紧急撤离了其中3个单元36户居民。9月12日,设备第二次报警后,我们又将剩余单元的48户全部撤离,没过多久,滑坡就冲下来,整个单元一楼的房子都被埋了。”

  4月27日,城关镇老工行家属院滑坡上的普适型监测设备已安装到位,灾害来临前,设备及时多次发出预警,守护了97户群众的生命安全。

  8月23日,安康市宁陕县太山庙镇太山村付家院子发现滑坡险情,先后触发设备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7名群众紧急转移后,滑坡体变形挤压挡墙砸毁了一间柴房;8月24日,汉滨区建民街道佘家窑七组艾家湾发生滑坡险情,设备先后发出多次预警,政府立即组织10户48名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8月29日,镇坪县千山村二组发生滑坡险情,监测设备及时报警,经核实研判属于强变形临滑阶段,14户56人及时撤离危险区……

  仅在安康市,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起,有效预警地质灾害险情147起。

  点面结合,才能将有效预警的网织得更密更牢。为了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陕西厅加强与省气象局协调,建立起服务于长期部署、中期防范和短期应对的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机制,优化了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和降雨阀值模型,制作月度、未来72小时、48小时、24小时等多种预报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短信、“两微一端”等多种方式,及时有效传递预警信息,为基层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全方位预报预警服务。

  据介绍,今年汛期,陕西厅与省气象局联合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67期,其中橙色预警33期,黄色预警34期;发送预警提示短信息39万条。

  果断撤离——打通乡镇村组地灾避险“最后一公里”

  撤离避险是防灾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乡镇村组,只有基层的防灾意识真正提高了,才能在危险来临前坚决果断地撤离群众。

  2011年,陕西探索建立了省内地勘单位和各地市的对口应急联动机制,派驻专业队伍驻守市县,在防灾第一线快速、科学、高效地核查、处置险情灾情,从技术上指导协助政府作出是否撤离的判断。

  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平战结合支撑体系应运而生。201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构建平战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的意见》,依托陕西地矿集团、中陕核工业集团、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省煤田地质集团等技术单位,按照“对口到市、派驻到县”原则,实现汛期全省所有县(市、区)技术支撑队伍驻守全覆盖。

  “‘平’就是日常网格化技术支撑,‘战’就是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技术支撑,出现险情第一时间核查、指导撤离,配合旬阳市做好汛期的地灾防治工作。”中陕核工业集团的技术员王小浩介绍,他和另外两名同事配备一辆车,汛期24小时值守。今年公司又加派了5名同事,可他还是忙得40多天都没有回家。

  “我们通过隐患排查、风险调查、气象预警、专业监测、平战结合等手段,为基层防灾避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县乡政府及村组根据我们的前期工作,强化末端管控,迅速撤离人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周新民说。

  7月16日,安康市岚皋县季镇出现强降雨。18点30分,木竹村干部及时将村一组受滑坡威胁的群众转移,仅仅10分钟后,滑坡灾害发生,造成16间房屋倒塌,交通、电力中断。由于木竹村村委会及时关注预警信息,防灾意识到位,果断组织群众撤离,成功避免了5户19人伤亡。这次成功避险案例,被省厅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表扬。

  此外,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突出强化了“最后一公里”的效果。陕西厅今年共开展宣传培训3660场,参与人数71万人,发放资料97万余份;开展应急避险演练5043场,参与人数23万余人,有效提高了群众的防灾意识。

  环环相扣,环环不漏。陕西省通过创新地灾防治全链条“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利用省卫星中心技术优势加强隐患点的早期识别,充分发挥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的优势,依托省内四大地勘单位派驻到县的“平战结合”技术支撑,不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打通了乡镇村组地灾撤离避险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了地灾防治的信息化、科技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