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新闻资讯
省部要闻
要闻
基层动态
重点资讯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行业动态
媒体报道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作动态
第四次中国—捷克汉中天坑洞穴联合科学考察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 资源评价处 | 作者:滕宏泉 | 时间:2018-05-19 08:53:57 | 人气:

  为期12天的第四次中国—捷克汉中天坑洞穴联合科学考察活动目前圆满结束。此次中捷汉中天坑洞穴联合考察团一行50余人分三组,对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小南海镇、镇巴县三元镇和巴山林场范围内分别开展了洞穴探测与研究、天坑与洞穴形成年龄测试与研究、天坑与洞穴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研究、天坑与洞穴分布区域地下水系的形成及演化模式研究等专题。科学考察共计完成洞穴探测长度11.72km;动植物及人文地理科考路线共计27km;开展水文地质调查面积约300km²,取水样17件,安放监测仪器点6处;采集重砂样品共5件,砾石薄片样4块,石英宇宙核素测年样5件,孢粉样1件,土壤样17件,采集完整石笋测年样5根。

  5月10日上午,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举行了中国—捷克汉中天坑洞穴联合考察研讨会。洪增林院长出席并做了长达四十分钟的专题发言,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董普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蒋忠诚、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项目办副主任董福辰等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黄建军副院长主持,蒋忠诚副所长、董普选副厅长分别对此次科考活动做了讲话,国内外专家学者在野外科考的基础上进行了研讨。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中国国土资源报驻陕西记者站等新闻媒体参加了研讨会。

  洪增林教授从系统学的角度,分别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系统构成要素、阶段性成果、多学科体系、资源构成、成因机理研究、综合治理、保护利用管理等八个子系统对汉中天坑群及科学考察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科学深入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在汉中天坑群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中,应以“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为抓手,将所有的自然资源纳入系统调查范畴,推进秦巴山区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研究,构建在人与社会组织主导下,以“天坑为心、山脉为骨、水系为脉、林草为表、动物为灵”的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生态安全体系,按照协同理论及新地理学理论基本方法妥善处理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管理系统的协调有序和整体优化,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

  来自捷克考察团的兹德内克·莫提契卡教授、迈克·菲里皮教授、大卫·哈弗李契克教授,英国菲利普·约翰劳斯尔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陈伟海研究员、张远海研究员、吕勇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荣社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西北大学魏朔南教授、尉亚辉教授,长安大学李荣西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斌教授、薛斌瑞教授在野外科考的基础上,分别从洞穴探测、地质学、地貌学、生物学、水文学的角度对汉中天坑群科考成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形成以下共识:一是在天星崖洞新发现一处超大规模洞穴大厅,该大厅长大于300米,宽约100米,最大高差大于50米,是目前汉中天坑群中已发现最大的洞穴大厅,通过对该大厅的空间形态、规模、地下堆积物及次生化学沉积物分布的测量,为该区岩溶发育及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二是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及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方法,探明天坑与洞穴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演化模式及补给排泄规律;三是通过对采集的堆积物样品做石英宇宙核素测年或次生化学沉积物石笋测年,推测了天坑与洞穴的形成年龄,分析岩溶形成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为进行区域性或全球古地理及古气候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四是在天坑、洞穴周围发现动、植物约120余种,其中动物约40余种,植物80余种,其中在圈子崖天坑中首次发现长翅目的蝎蛉,进一步证明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调查研究与天坑洞穴关系密切的动植物生长分布形态及规律,为天坑与洞穴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科学考察活动是在汉中天坑群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专家们建议,下一步应将汉中天坑群区域的景观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综合研究,充分挖掘其科学价值及利用价值,将汉中天坑群的地质科研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为科学保护与利用这一珍贵资源提供科技支撑。

  在天星崖洞新发现的超大规模洞穴大厅

  科考专家采集沉积物样品

  科考专家采集地表水样

  科考专家进行洞穴探测

  科考专家开展线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