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
业务进展
矿产地质
环境地质
基础地质
生态地质
灾害地质
能源地质
城市地质
自然资源调查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调查
  • 您最喜欢的省内地质遗迹是哪个?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岚皋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
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耀州照金丹霞地质公园
信息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进展 > 信息化
看似陌生的地质信息化,实则并不遥远
来源: CSDN | 作者: | 时间:2016-08-12 17:39:31 | 人气:

  如果你听到这样一种描述:利用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专业调查成果,建立基岩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三维结构模型,会不会感到迷茫?

  地质相关工作,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

  要知道,这是现代城市地质工作者的一大工作内容,尽管摆脱了左手罗盘,右手地质锤的形象,但这似乎听上去还是与公众生活相距甚远。“其实不然,” 致力于地质信息化事业多年的工作者李三凤指出,“在每一项工程动工之前,都应进行科学选址,相应部门都应出具所选地块的地质条件等基础数据,这就能有效避免常州毒地事件的发生。”这也正是地质信息化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现代地质调查工作已开展百年之久,培养了李四光在内的老一辈地质学家,而前总理温家宝曾在酒泉的地质力学队任技术员,主要从事祁连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海量的地质数据得以积累,如何能让这些数据更好地服务社会?地质信息化为地质调查数据后期成果汇总展示的一大方式。早在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正式启动,城市地质调查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很大的投入,选择了北京、上海、杭州等6个城市作为首批新一轮城市地质调查的试点。2010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制定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在多个城市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地数码公司积极参与了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与系统建设指南的制定,并承担上海、广州、天津三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城市的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也参与了两化试点项目中的部分信息化工作,作为中地数码公司负责该业务的主管,李三凤前不久刚刚接受了3sNews的专访,对公众不甚了解的地质信息化进行了详细解答。

  以苏州为例,阐释地质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时至今日,谈及地质信息化的话题,公众仍会感到十分陌生,笔者也不例外。面对笔者的困惑,李三凤以苏州市的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解读。作为苏州市城市地质调查总项目主要目标成果之一,苏州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承载着整个苏州市地质调查项目基础数据和成果资料的存储、管理和可视化表现等重要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苏州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应用于以下几大层面:1.查明了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2.摸清了浅表水土环境家底,掌握基础地质数据;3.为城市建设方案设计及修编提供决策咨询。4. 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基础依据。5.评价了浅层地温能、地热资源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与适宜区。

  李三凤指出,在应用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和评估方面,通过对地面沉降、地下水位等历时数据的分析评价,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的现场调查及数据采集,地面沉降易发区图及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得以生成,这就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降低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并为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提供了数据支持。

  实际上,地质信息化方案的应用领域非常之广,主要有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等,通过建立城市地质数据库,完成地质资料集成,实现地质资料的有效管理及动态更新,并建立地质数据管理与三维可视化系统等一系列行为,既能为地质专业人员提供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的支持,又能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大众等,提供不同种类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和服务。

  如何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并非意味着大价值与大商机,如何开发与利用大数据,深挖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是各个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地质行业也不例外。李三凤表示,面对地质行业多年来所积累的海量资料信息,如何从中高效地挖掘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地质信息化研究当前的核心问题,技术难题也存在于数据高效管理、大数据深度分析和大数据快速可视化上。

  对此,李三凤表示应先建设覆盖地质行业的逻辑资源池,整合各类地质数据资源打造数据资源池,形成虚拟设备层;并以此为基础,在微内核群技术的支撑下,遵循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将地质通用功能与专业功能进行封装,形成地质云服务仓库,并可聚合、重构、按需定制,通过地质云管理中心以服务的形式向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专业人员及公众用户等终端应用层提供支持,构建起了互联互通、服务共享的地质业务管理、服务、决策支持的完整体系。

  尚未实现商业化运作,距离普及还有一定距离

  尽管这些信息化项目意义重大,却大都属于政府开展的公益行为——李三凤这样指出,只有一些涉及到工程地质勘察等方面的内容,才会涉及到一些商业化运作,因此,盈利并非地质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出发点,而尚未实现商业化也成为了影响地质信息化应用全民普及的一大因素。

  此外,地质领域专业性较强,技术门槛较高,缺乏轻量化应用也使得地质信息化与公众的生活有些脱节。值得指出的是,各地的地质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更早地意识到地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地质信息化的建设需求也更为迫切。

  “实际上,地质数据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应得到重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地质信息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李三凤这样讲道。

  公众与地质信息化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

  如今,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发生了剧变,社会公众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地质环境问题,诸如地铁修建时是否会造成房屋开裂,地面沉降,周围的工厂是否在排放有毒物质影响地下水水质,发生滑坡泥石流前能否提前进行疏散等,都是公众密切关注的地质问题。

  实际上,地质信息化与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例如,全国地质资料馆核心数字系统就是以政府自然资源调查成果提供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站系统,涉及近10万种、360万件地质资料。内容包括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海洋调查等许多方面。

  “如今,通过建议一套平台来提供城市地质信息共享与社会化服务系统,公众可享受到地质信息共享和资料检索查询服务。”李三凤说道。据悉,该服务系统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地质新闻发布、综合地质环境信息检索、地质数据查询与智能分析、三维地质信息查询与动态智能决策以及地质科普服务等。

  最后,李三凤补充道,五年十年后,公众也许就能从手机APP里查到相关的地质资料与信息成果——不仅是她,也是从事地质调查事业的老一代工作者共同期待、乐见其成的局面,但如何能让地质信息化工作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需要包括地质工作者与地理信息平台厂商等相关参与者的共同努力。